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北京:18310620158 湖北:13868521911 福建:13859199070  江苏:13868521911
广东:13544057743 浙江:13868521911 江西:13767010828  上海:13868521911   四川:13868521911  甘肃:13868521911 QQ:451182107
业务范围 更多>>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评估报告
陕西省  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省
陕西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点击数:808  更新时间:2021/8/4 

关于陕西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26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省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面对严峻复杂形势、艰巨繁重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这一总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恢复好于预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GDP增长2.2%。

  (一)经济稳定恢复。投资增速稳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高于上年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8%。工业运行基本平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能源工业增长2.3%,非能源工业下降0.2%,较1-9月收窄1.3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继续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至-5.9%,限上消费品零售额收窄至-5.1%。

  (二)质量持续向好。财政收入降幅收窄。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3%,较1-9月收窄8.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3.8%,加快5.4个百分点。保就业任务基本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超出预期目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1.6%。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275万吨,夏粮总产和小麦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生猪存栏达850万头,恢复到常年水平的105.5%、居全国第二位。

  (三)活力更加显现。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7.3%,较上年提升7.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2%。金融支撑有力有效。人民币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增长14.1%和40%以上,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2.6%,较上年提升7.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41.2%。主要先行指标总体稳定。发电量增长6.5%,CPI上涨2.5%,较1-9月回落0.7个百分点,PPI下降4.9%,收窄0.4个百分点。

  二、2020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蔓延时,坚决果断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定疫情防控工作22条措施,扎实落实“四早”“四集中”举措,用1个月时间基本控制住本地疫情传播。把外防输入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重中之重,成立专班严管进京通道,及时安排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人力、物力、科技手段和响应能力持续加强。提早部署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工作,出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意见,建立58项指标量化监测体系,成立工作专班逐月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难点”“堵点”,狠抓政策落地惠企惠民,403.32亿元中央直达资金全部下达市县,减税降费650亿元以上,清欠民营企业账款108.47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近300亿元,全省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1%,经济增长呈逐季加速恢复态势。

  二是抓项目促消费,持续释放有效需求。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印发2020年稳投资工作方案,建立重大项目问题台账逐项解决,省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9.2%。不断强化要素保障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8亿元,创“十三五”新高,争取专项债券额度668亿元、支持项目431个,有序推进市县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坚持“十四五”规划编制与重大项目谋划统筹考虑,已谋划十大类2000多个重大项目。建立限上单位培育发展联系会议机制,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消费20条措施,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消费,开展出口转内销活动,支持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个,大明宫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限上消费降幅逐月收窄。

  三是坚持对标补短、攻坚克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制定应对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8条措施,以“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问题整改,“人盯人”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省脱贫退出任务全面完成。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1+7”政策,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4万个,销售扶贫产品122.2亿元,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同比增长17.8%。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对4.31万脱贫不稳定人口、4.36万边缘人口进行帮扶。深入推进苏陕扶贫协作,江苏各级援陕扶贫资金达到27.91亿元,支持1854个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20.89万人。

  四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筑牢粮食能源安全防线。扭住工业稳生产、拓市场等关键环节,建立省市两级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增强产业协同恢复能力,269个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600亿元左右。推动省内钢铁、水泥企业与建筑企业产销对接。启动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举办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活动,新创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8家,新增4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六,铂力特等5家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认定,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500亿元。积极推进“两链”融合,部署重点产业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3D打印、信息技术、航空等行业新市场主体逆势大幅增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1%。强化能源企业生产供应保障协调,全力优煤稳油扩气增电,65%的煤、75%的气、66%的油外送全国各地,电力外送增长20.4%,首次突破500亿千瓦时大关,为保障全国能源安全作出陕西贡献。落实国家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总产较上年增长3.6%。

  五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大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制定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政策措施,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西安市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2.1%。印发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和信息主动公开目录,推动远程异地评标省际合作和在省内榆林等地开展试点。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全面完成,长安汇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顺利组建。扎实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精选层”企业7家(另有5家过审)。自贸试验区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6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研究提出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107万人次,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纳入国家示范工程,长安号开行3720列,重载率、货运量、开行量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举办“金秋季”招商引资推进大会,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六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召开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抓好秦岭《条例》执行,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信息化网格化监管体系,深化“五乱”问题整治,169个矿权、40座小水电完成退出,开展秦岭勘界立标试点,秦岭陕西段优良等级面积首次超过96%。研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谋划储备重大项目400多个、总投资4.9万亿元,深化同沿黄省份交流合作,举办黄河院士论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作区联席会议。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渭河出境断面水质为优。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关中地区采暖季前完成散煤治理81.4万户,PM2.5下降10.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通过国家验收。

  七是加大民生兜底保障力度,毫不放松防控风险隐患。坚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首要地位,实施稳就业22条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大行动、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1条意见,开展“减负稳岗千企万户行”活动,初步建成“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帮助292.5万名农民工返岗复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9%和8%。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制定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国家儿童(西北)区域医疗中心落户西安,10个设区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2.59亿元,精心筹办十四运和残特奥会,51个场馆建成投用。扎实开展汛情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深刻汲取铜川乔子梁煤矿“11·4”事故教训进行一系列根本治理,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4.4%和15.1%。上线运行非法金融活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聚焦韩城等重点区域、交通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债务化解工作,全省隐性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减少905亿元。

  五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经济总量达到2.6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疫情和汛情等对经济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市场需求不足制约经济稳定恢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不少困难,就业民生保障任务繁重,财政整体面临减收增支困境,市区发展差异显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完成情况距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我省可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但对表“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还有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8项指标未达预期。三是面对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有效破解,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还需加速培育,区域经济布局还待优化提升,开放不足短板急需拉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需在以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我省新时代追赶超越进程中的关键一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按照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高效能治理为保障,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干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干出高品质生活新气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分析研判形势,建议我省生产总值增长安排6.5%左右。这一目标统筹考虑了2020年较低基数带来的增速反弹,结合了2021年经济增长的实际支撑条件,体现了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迫切需要,又衔接了“十四五”规划目标,还有利于把工作聚焦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实现这个目标,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实干苦干。与之相衔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其中,能源工业增长5.5%左右,非能源工业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左右和4.5%以内,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 %左右,CPI涨幅3%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总产保持在240亿斤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拟重点抓好10方面工作:

  (一)狠抓政策落地见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精准有效实施纾困政策。紧盯国家政策导向抓好落实,适时研究出台新的措施,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继续实施普惠性稳岗返还政策,延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商保险费率政策。落实落细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延期缴纳税款等政策措施。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陕煤集团、世园集团等在审企业债券尽早获得注册批复。二是促进工业平稳运行。把稳工业作为提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及时出台2021年稳增长措施,坚持“盯住运行、稳住生产、抓住市场、扭住转型”的工作思路,继续完善重点园区、行业、企业、产品清单台账,充分发挥省市两级“链长”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跟踪监测和协调服务,围绕稳链补链延链强链,及时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主动助力企业生产经营回稳向好。三是稳定能源工业增长。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强大型煤矿智能化建设,拓展油气多元化利用途径,推动输气管网、储气库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接续抓好能源深度转化,推进陕煤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榆能中科煤制油气、中石油兰州石化80万吨乙烷裂解制乙烯等项目建设,优化陕北重大能化项目能耗强度和总量,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战略支撑作用。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布局建设空间分布上集聚、功能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支持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推动先进阿秒激光、百太瓦Z箍缩、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预研,创建秦岭国家实验室,争取获批西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西部能源光子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推动各级高新区协同错位发展,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二是抓好平台建设。加快实施“1155工程”,聚焦原材料、基础零部件、整机和配套产品等重点环节,建立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支持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空天动力研究院、半导体先导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新建“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40家。实施百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600亿元。实施《陕西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2021-2023年)》,新建省级创新创业平台40家以上。三是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促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左右。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科研组织模式、成果转化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试点科研项目“揭榜制”,扩大后补助支持范围,促进“天使投”、“风投”、“创投”、“产投”等机构与“双创”企业开展常态化路演对接。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

  (三)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一企一链”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建立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精心打造重卡、煤化工、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材料、电子显示等重点产业链,支持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龙头企业释放产能,推动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中兴科创园、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航天六院新区、铂力特金属增材制造等重大项目尽快竣工达产,促进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富硒食品等优势产业补链强链。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规模,建设西安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积极争取三星逻辑芯片代工、高世代液晶基板玻璃、华为研发基地二期等项目落地,布局建设生命健康、氢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是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广西安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加快现代服务业聚集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文化旅游、住宿餐饮、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着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新基建为支撑,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

  (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用好全省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成果,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良好氛围,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两新一重”引领优质项目谋划,2021年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546个,总投资2.25万亿元,年度投资420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稳投资工作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政府投资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政府主导项目。发布省级招商引资重点产业目录,注重运用市场理念和“投行思维”开展招商,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项目跨区域流转、利益分享和奖励激励制度,引进培育一批龙头性、功能性平台企业。抓紧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申报,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支持在建工程,落实好专项债券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继续推动市县融资平台做强做好,加大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提升造血功能,通过处置政府存量资本、采取REITs盘活存量基础设施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全面促进市场消费回升。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制定重点领域消费促进措施,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活动,加大地产品推广力度,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壮大互联网医疗、在线文娱、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推动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实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和城市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扎实开展限上企业培育,重点支持大个体、省外知名品牌和大型网络销售平台企业在陕注册分支法人机构。三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进度,抓紧宝鸡、府谷、定边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全面开工建设西延、西十和西康高铁,做好安康至重庆、延安至鄂尔多斯等高铁前期工作,推动地铁14号线建成通车,提早启动第四期建设规划研究工作。加快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改扩建等17个续建项目,建成通车宝鸡至坪坎等项目,力争新开工鄠邑经周至至眉县等项目。推动引汉济渭、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白龙江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建设,推进陕北-武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强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建设。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防返贫风险监测,调整优化支持内容,着力做好脱贫地区产业和就业帮扶,加强对农村特殊困难人口的常态化社会保障,把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确保平稳过渡。争取一批脱贫摘帽县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苏陕协作全方位升级。二是着力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大生物育种投入,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等品种保护和利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三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持续实施“3+X”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配套建设冷链仓储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印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四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物流等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妥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成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全省综合智慧监控系统,优先在秦岭区域实时监控方面推广应用,建立“天地一体化”、网络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抓紧印发秦岭产业准入清单和巴山保护办法,依法依规加快小水电有序退出,严厉打击“五乱”等违法行为。完善生态多元化补偿机制,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和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全面完成秦岭区域其余39个县区(含6个高新区)的勘界立标工作,扎实推进陕南硫铁矿污染治理。二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快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N+X”政策规划体系,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突出抓好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加大黄河干流及渭河、延河、泾河及北洛河等重点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完成水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整合试点工作。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东庄水利枢纽、小北干流河道治理等工程,配合国家做好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汾渭平原大气环境,突出PM2.5、O3等重点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关中地区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控,加快煤电清洁供热和热网工程建设。扎实做好矿山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抓好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以及重点污染源监管,持续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四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因地制宜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补齐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能力缺口。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开展陕南三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七)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完善全区域、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贯彻《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落实方案》,建立健全“三级四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力推进节约集约发展,树牢“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实现“以产定城”与“以城定产”有机结合。深化“一市一策”,立足各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统筹和政策引导,推动各市实现特色化、协同化发展。二是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若干措施,深入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大力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西咸一体化发展,有效发挥西安都市圈对关中地区和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陕北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基地,高水平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推动榆林、延安产业分工协作、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陕南园区承载服务能力提升、主导产业链构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接,强化与成渝城市群协同联动。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抓好县域专项资金试点,高标准建设县域产业园区,强化县城综合功能。指导西咸新区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巩固提升省级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水平,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

  (八)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着力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一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通过大力推进“数字赋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优化审批服务事项流程。编制数字政府建设规划,组建省政务大数据服务中心,构建全省统一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网络和协同办公体系,优化提升“秦务员”APP、“好差评”系统和全省政务热线服务体验,加快推动数字化平台化集成应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二是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拓展“全程网上办”和“最多跑一次”事项,加强破坏营商环境专项问题治理,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出水电气暖、交通出行、物业管理等面向基层群众的切口小、见效快改革举措。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做好上市企业培育工作,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2家。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提升国有上市公司质量为抓手,推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开展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加快推进《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三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发展西安内陆港多式联运,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全力打造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促进与协同创新区深度合作。推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支持西安、延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

  (九)切实加强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实名制动态就业服务系统,健全常态化就业供需对接协调机制,持续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围绕企业职工和农民工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万人次,依托网络零售、线上培训、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支持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二是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着力破解农村居民收入偏低短板。三是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抓好黄帝陵、延安宝塔、秦岭等标识保护,加快“两馆一院”改造扩建提升工程,抓好省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做大做强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产业,办好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四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研究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政策,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和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实施健康陕西17项行动,开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出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十)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一是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完善部门、区域、城乡联防联控机制,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紧盯境外来陕返陕人员和国内高风险群体,第一时间对出现确诊病例的区域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尽快锁定需要追踪的范围和潜在的传播源。加快各市城市检测基地建设,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采样检测,强化春节前后疫情防控。二是确保政治经济领域安全。严密防范各类危害政治安全的事件,维护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等领域安全。制定重要经济领域风险应对预案,提升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投资、重要科技、粮食能源等风险预防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确保金融安全。三是抓好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国务院安委办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城市消防领域安全生产“五项攻坚行动”。严格落实“一停二整三关”和“三个一律”要求,深入开展煤与瓦斯突出、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冲击地压等煤矿灾害治理。四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多层次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城市风险管控,压实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群体、涉疫矛盾纠纷及信访积案排查化解力度,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同时,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后,要加快建立健全全省统一规划体系,加强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市级规划、省级规划与国家规划的衔接,确保形成规划合力。研究制定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的分工意见,明确责任单位,促进重大工程项目有序开工建设,推动“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实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条:目前没有内容
 下一条:2021陕西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拓金项目策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闽ICP备13017816号-5 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451182107
北京分公司:18310620158 湖北分公司:13868521911 福建分公司:13859199070 广东分公司:13544057743  浙江分公司:13868521911   
江西分公司:13767010828 江苏分公司:13868521911 上海分公司:13868521911 四川分公司:13868521911 甘肃分公司:13868521911
 湖南分公司:13767010828  温州分公司:13736980989 QQ:451182107
网站标签:代写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企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 投资分析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分析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