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我省钢铁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产业基础
(一)有利条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我省钢铁产业发展进步明显,在工艺装备改造、产品结构优化、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全省粗钢产量达到749万吨,同比增长60%;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08.7%;现有黑龙江建龙钢铁公司、建龙北满特殊钢公司、建龙西钢公司、建龙阿城钢铁公司等4家钢铁冶炼企业,均由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控股,其中,建龙北满为国防、军工及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提供了众多关键性特殊钢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特殊钢生产基地之一。资源能源相对丰富。我省煤炭保有资源量199亿吨,其中炼焦煤储量86亿吨,低硫低磷品质较好,在产焦化企业15家,2018年焦炭产量976万吨。铁矿储量4.02亿吨,与我省毗邻的俄罗斯铁矿资源丰富,已发现的铁矿石储量约390亿吨,位居世界第3位,同江大桥建设为合作开发俄罗斯铁矿提供了便利条件。区域市场条件好。2018年,黑龙江省钢材消费量约1200万吨,但自身产量不足,是钢材净流入省份。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省外运入成本高,市场相对较独立,省内发展钢铁产业具有物流成本优势。
(二)不利因素。产品档次不高。产品以普通建筑用钢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低,高档特殊钢仅占15%。产业链不全。钢铁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钢加工产品严重依赖外省供给,钢铁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完善,物流商贸体系不健全。保障能力不强。全省铁精矿自给率不足20%,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不完善,钢铁企业焦化能力不配套,铁精粉、焦炭等原燃料供给分散,导致生产成本偏高。创新能力不够。自主创新对产业的贡献不足,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次党代会和二、三、四、五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求,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善全省钢铁产业发展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延伸钢铁产业链,发展配套服务链,努力建设哈尔滨、伊春、双鸭山、齐齐哈尔钢铁产业基地,构建具有结构合理、链条完善、环境友好、技术领先、集约高效等特点的现代化钢铁产业体系,打造具备国内一流竞争力的绿色智能钢铁产业,实现钢铁产业产量千万吨、产业规模千亿元“双千工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作为全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研费用投入,加大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和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
2.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建龙集团为依托,围绕上游原燃料市场、下游行业市场以及配套支撑产业市场变化和需求,构建高质量的钢铁产业体系。
3.坚持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保护,节约能源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实现钢铁产业与环境和谐共生。
4.坚持产业协同发展。依托产业基础,支持建龙集团做大做强,加强纵向产业链延伸建设和横向生产服务性产业配套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间关联效应,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5.坚持开放合作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铁矿资源开发合作,拓展钢铁产业发展新空间。
(三)规划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省钢铁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创新领军企业;能源消耗达到国家双控目标要求,全面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节能减排重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建成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一批关键钢材品种有效供给;钢材深加工及生产服务性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工艺技术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综合竞争力强的绿色生态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省粗钢产量达到1120万吨,比2018年增长50%;钢铁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04亿元,比2018年增长143%。钢铁冶炼及压延产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倍增,达到1200吨钢/人·年;钢材深加工及生产服务性产业带动新增城市直接就业2万人。
专栏1 钢铁相关产业板块发展规划目标
专栏2 绿色发展主要指标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提高铁矿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地质勘查力度,重点推进伊春二股、大兴安岭北西里、逊克翠宏山等重点矿区的勘查开发工作,增强铁矿石后备资源保障。推动全省铁矿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集约利用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抓住同江大桥建设契机,加快权益矿建设,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铁精粉供应,有效提升全省铁矿资源保障能力。
2.提高焦炭资源保障能力。围绕钢铁企业需求建设大型鼓励类焦炉,加快建设建龙西钢焦化项目,实现钢铁企业焦化能力配套,提升焦炭资源保障。以骨干焦化企业为龙头,推动全省焦化企业兼并重组。
3.完善废钢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提升钢铁冶炼及压延产业废钢资源保障能力。建设2个具有代表性的废钢加工配送项目和1个报废汽车回收拆解项目,实现废钢加工配送能力150万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处理能力10万辆。
(二)加快推进钢材产品升级
鼓励钢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效益为目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深入调整产品结构。围绕产品升级,开发应用高效洁净钢冶炼、高效精准轧制及热处理、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等先进钢铁制造技术,推进实施建龙西钢炼铁系统优化升级改造工程、双高线建设工程、新型控轧控冷棒材线升级改造工程以及建龙北满双高线建设工程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发展精品特殊钢、中高端无缝钢管、高强度、特殊功能建筑用钢和高档板带材,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力争到2025年,高档优特钢占比达到30%以上,比2018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专栏3 关键钢材品种升级方向
(三)完善钢铁下游产业链建设
以我省钢材产品特点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延伸钢铁下游产业链条。依托热轧带钢、优特钢棒线材、优特钢管材和高强建筑用钢等优势产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国际顶级钢材深加工企业合作等方式,重点推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冷轧镀锌产品、高端焊管、精制棒线材制品、无缝钢管加工等钢材深加工项目建设。鼓励钢材深加工项目园区化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钢材应用示范基地。到2025年,新增钢材深加工规模270万吨,占全省钢材产量的25%以上。
专栏4 钢材深加工重点方向
(四)发展生产服务性产业
打造形成围绕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服务性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生产服务性产业的支撑作用,实现商贸、仓储、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重点整合全省商贸物流资源,打造围绕钢铁冶炼及压延产业发展的“一中心四基地”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即阿城钢材贸易交易中心、以及阿城、伊春、双鸭山、齐齐哈尔4个钢铁物流配送基地。到2025年,全面建成阿城钢材贸易交易中心线上线下钢材交易平台,提供一站式钢材交易服务,年钢材交易量达到300万吨,实现年产值154亿元;钢铁物流配送基地年运输量达到2000万吨,实现年产值20亿元。
(五)全面实现绿色发展
1.推进节能降耗。按照国家对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双控要求开展节能工作,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能效水平提升。强化工序节能,各主要生产工序配备完善的节能措施,加强二次能源回收利用。主要企业生产工序力争达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实施绿色化改造。引导企业实施环境优先、精益环保战略,采用源头治理及末端控制等综合减排技术,削减污染物排放量。鼓励企业按照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实施全面达标改造。重点推进焦炉、烧结、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改造、球团焙烧脱硫改造、转炉一次烟气除尘提标改造、电除尘改造、布袋除尘器提标改造及高炉煤气精脱硫等重大减排技术;推进原料系统封闭改造、物料运输封闭改造、各产尘点封闭或抑尘设施改造、焦化VOCs治理等减排项目;通过实施“公转铁”、厂内“汽运转皮带”等措施,全面实现清洁运输。引导企业建立高效的用水管理体制,优化用水结构,减少工业新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力争将全省钢铁企业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具备条件的企业打造成3A级工业旅游景点。
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鼓励企业采取生产系统优化、自动化改造、精料方针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鼓励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落实钢渣微粉、回转窑提锌、水渣超细粉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实现废物再生资源化,有效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鼓励钢铁企业充分发挥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消纳处理废钢铁、废旧家电、报废汽车、报废农机等社会废弃物,引导企业为周边居民和社会集中供暖、回收利用城市中水,实现企业与城市的共融发展。到2025年,全省钢铁产业力争实现每年消纳城市固体废弃物300万吨、回收利用城市中水2000万立方米。
(六)强化技术创新体系
1.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将技术创新作为全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2%以上。承担钢铁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鼓励钢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技术交流合作,推进先进技术引进、实验室技术转产、前沿技术攻关。
2.加强品牌与标准化建设。鼓励钢铁企业树立品牌创建观念,建立和完善品牌创建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我省钢铁产品优势品牌,不断提升我省钢铁产品品牌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工作要求,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建立高水平的企业标准。
(七)推广应用智能制造
1.推进钢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建设。鼓励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力争打造5个以上数字化车间、2个以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带动全省钢铁企业智能升级。
2.实施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以运营高效、资源共享、制造协同为目标,谋划建设全省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钢铁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为钢铁企业与上下游客户提供面向钢铁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公有云服务。
(八)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1.打造阿城区先进钢铁制造示范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集聚优势和辐射功能,在哈尔滨市阿城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先进钢铁制造示范产业园区,发展钢铁冶炼及压延、钢材深加工、技术研发、电子贸易、智慧物流、备品备件超市等业务,高起点、多模块、集群化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钢铁产业做精做强,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资源共享,建成集钢铁生产、加工、贸易、研发、物流等为一体的先进钢铁制造示范产业园区。
2.打造伊春、双鸭山、齐齐哈尔三个精品钢基地。加快省内伊春、双鸭山、齐齐哈尔三个钢铁生产基地的工艺装备和绿色智能化改造,做强做精钢铁冶炼及压延产业,建成与哈尔滨市阿城区先进钢铁制造示范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精品钢基地;延伸伊春、双鸭山、齐齐哈尔钢铁基地产业链条,分别建设优特钢线材、无缝钢管、优特钢棒线材深加工项目。
3.实现钢铁产业细分模块的多点突破。省内其他市依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利用当前优势条件,以铁矿、废钢、物流等为载体,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在不同的产业细分模块中形成多点突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省级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落实、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有关市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围绕本规划确定的产业方向和重点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推进项目谋划和招商建设。
(二)强化招商引资
深化与建龙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技术和管理优势,谋划建设重大钢铁产业项目,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聚。开展靶向招商,对与我省钢铁产业发展图谱中的空白领域,瞄准俄罗斯阿里阔姆公司、中国五矿、中铁物流等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与顶尖技术团队,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协作配套等方式开展合作,填平补齐钢铁产业链条。
(三)加强人力资源保障
1.重视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以高层次、急需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钢铁行业各领域技术专家、高级人才,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院校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
2.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以提升钢铁从业人员技能为着力点,与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技师学院、黑龙江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伊春职业学院、大庆职业学院等省内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设冶炼、轧制、冶金机械、煤化工、制氧等专业,依托现有钢铁企业打造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定制化培养钢铁行业各领域技术操作层面人才,建设“高端研发与管理人员引领、中间技术人员支撑、下游产业工人承接”的钢铁产业人才梯队。
(四)加强政策保障
1.财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钢铁产业企业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安排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金要予以重点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资金支持。对年内投产的省重点工业产业项目,按照投产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额度给予不超过5%贴息,单户企业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对投产当年利用自有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不超过3%补助,单户企业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对贫困县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年内投产的工业项目,按照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3%补助,单户企业最高不超过600万元。对收购钢铁行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对引进钢铁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政府可给予奖励。
2.投融资政策。鼓励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加大对钢铁产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钢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钢铁产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利用直接融资,建立钢铁产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钢铁产业发展。
3.加强投资引导。对符合条件的钢铁产业项目要纳入省百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改善服务质量。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建立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支持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努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全面落实税费减负政策,降低企业税费支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大用户直供降低电价,探索采取配电网改革试点降低企业电价。支持企业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量价互保战略合作,降低铁路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