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北京:18310620158 湖北:13868521911 福建:13859199070  江苏:13868521911
广东:13544057743 浙江:13868521911 江西:13767010828  上海:13868521911   四川:13868521911  甘肃:13868521911 QQ:451182107
业务范围 更多>>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风险评估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评估报告
山东省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省
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点击数:895  更新时间:2021/8/4 

                   山东省“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全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98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完成6564.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省综合运输完成货运量31.5亿吨,其中公路、铁路、水路分别完成26.7亿吨、3亿吨、1.8亿吨。公路、铁路、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0.6亿吨公里。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9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 5725万吨。全省邮政业务收入完成524.8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1.5亿件。

2.市场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超过3.1万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和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分别达到44家和24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各类道路货物运输车辆125.3万辆。山东港口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高速物流、佳怡物流等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物流载体培育成效显著,济南、青岛、临沂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济南、青岛成为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盖家沟国际物流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山东佳怡物流园、山东威海国际物流园等5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网络体系持续优化。济南、青岛、临沂等核心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台、潍坊、日照等骨干物流枢纽培育步伐加快,区域物流节点加速布局,多层级物流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实施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累计建成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1.62万个,布放智能快件箱4.9万余组,格口数201.8万个,多元化末端配送格局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县级物流节点201个,乡镇物流节点1805个,村级物流节点20184个;全省农村快递网点6237处,乡镇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村级邮乐购站点8.4万个,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邮。

4.物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济南等7市入选国家试点城市,试点企业托盘标准化率、带托运输率分别提高27个和20.5个百分点,物流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海尔、潍柴、齐鲁云商等企业加速产业集群供应链应用,服务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淄博、烟台、潍坊、济南、临沂等市深入开展全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共同配送率达到50%以上,绿色仓库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30%以上。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家家悦集团被评为全国首批公益性农产品示范批发市场(示范零售市场)。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转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为全省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5.模式业态创新持续加速。多式联运稳步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达到4个、省级示范项目33个,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胶黄小运转”“前港后站”、鲁辽轮渡滚装联运和甩挂运输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齐鲁号”中欧班列实现统筹发展,2020年开行数量达到1506列,位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冷链物流示范城市农产品冷链流通损耗率下降20%。智慧物流加速升级,青岛港成功投产全球领先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云港通”电商平台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山东临工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直播电商、新零售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加速培育,认定的76家网络货运企业共整合社会车辆50.6万辆,货运量超过1亿吨。

(二)基础条件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濒临黄渤海,南北贯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国家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东西联结黄河流域广阔腹地与东北亚经济圈,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增长极,现代物流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先进物流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发展需求空间巨大。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731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3:39.1:53.6。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省作为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工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增强,高端化工、金属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248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三是外部需求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2009.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8954.6亿元,出口总额13054.8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其中网购保税进口22.5亿元,跨境直购出口50.4亿元。

2.物流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706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通车里程211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公路通车里程达2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7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改造提升农村公路7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0个,港口总通过能力达9.6亿吨,集装箱航线突破300条;内河通航里程达1127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281公里。全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10个,国际(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不含客改货)达15条,国内航线14条。长输油气管道达1.3万公里,覆盖全省主要炼化基地、联接沿海港口的油品运输管网基本建成,天然气全面实现管道“县县通”。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冷库容量超过1100万吨,规模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新增规模超过80万吨。

3.综合支撑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物流标准化建设持续增强。制修订物流业相关标准49项,其中《物流周转箱标识与管理要求》《商贸流通单证数据元》等2项上升为国家标准,包装、托盘、周转箱、物品编码标准进一步完善。推动物流链全程“不倒托”“不倒箱”,标准托盘、周转箱等物流单元载具产量和使用率大幅提升,形成了供应链一体化托盘循环共用、“数码托盘”开放共享、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等标准化推进模式。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山东阿帕被评为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企业,家家悦、新星等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先进技术应用深入推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嵌入物流领域,制冷工艺向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等多种类型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真空预冷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4.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二是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托“单一窗口”探索建设山东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进口集装箱提货单和设备交接单同步电子化流转。建立健全物流行业市场监管标准规则体系,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加快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与“互联网+监管”有效对接,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三是融资渠道更加多元。截至2020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本外币贷款余额6141.5亿元,是2015年末的2.2倍;物流领域企业共发行各类公司信用类债券230只,累计融资2714.5亿元,青岛港国际、中创物流先后上市,万泽冷链等8家物流企业挂牌新三板。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省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新活力为物流业发展汇聚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同时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发展机遇

从宏观形势看,新发展格局为物流业发展催生新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物流业开拓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在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协同,构建国际一流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各种有利条件集聚推动下,我省物流业必将借助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多种要素优势,促进供需有效衔接、产业融合协同、内外互济并进,形成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从空间维度看,区域一体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潜力。我省区位优势明显,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国家区域战略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组织协同优化,加速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物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高效配置。

从行业发展看,科技赋能为物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十四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进入整合提升新阶段,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走向成熟,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大物流新基建投资将成为大势所趋,自动化立体库、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物流各环节系统组织智能化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

2.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摩擦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地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借助物流业抢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核心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山东省看,一些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降本增效提质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主体发展尚不充分。山东省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专业性不高,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物流企业较少,对整个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偏弱。二是区域发展格局仍不平衡。地域间存在“中轴强、两翼弱”“城市强、农村弱”现象,首尾两个“一公里”堵点突出,城乡物流双向互通不尽顺畅。三是运输组织水平亟待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仍存在公路占比高、网络运输能力不够强、交通方式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智慧化、数字化赋能交通物流的应用融合依然不够。四是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重要流通节点缺乏核心物流枢纽有力支撑,综合性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功能亟需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存在布局建设短板,冷链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步伐不快。五是物流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偏弱。物流业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的带动效应不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和协同性不够高,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六是对物流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地方对现代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认识还存有误区,重建设轻运营、重引进轻培育、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聚焦“降本、增效、提质”总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网络布局,推动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集约协同、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和坚实有力、协调匹配的物流支撑体系,努力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战略优势产业,打造创新赋能的物流经济,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新机制推动,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引领、政府引导,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加强政府在组织、规划、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引导推动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强化宣传、培训、指导等作用;鼓励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积极参与物流业改造提升,努力形成统筹发展合力。

2.新格局带动,开放集约发展。积极对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局性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节点、通道、网络联通能力,完善城乡配送和区域中转分拨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物流载体集约集聚发展,以物流为着力点打造与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

3.新产业联动,融合协同发展。坚持物流业与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一体化,推动现代物流有机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农业、信息业、金融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协同,培育形成“物流+”新产业发展模式。

4.新业态拉动,绿色安全发展。着力推进传统物流业改造升级,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供应链、跨境电商、新零售、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5.新技术驱动,智慧创新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加大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物流要素数字化和软件智慧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着力构建海陆空统筹、全方位拓展、多层级畅通、一体化协同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形成一批综合实力雄厚、专业特色突出的物流企业和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物流集群载体,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引领带动三次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面向全国、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业链物流融合创新示范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货运量明显增加,区域集散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农副产品产业链等重点领域物流规模实力不断壮大,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网络体系持续优化。以物流枢纽为节点、以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以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基础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网络功能更加突出,配置更加优化,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高效便捷城乡配送体系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以国家物流枢纽、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载体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主体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载体网络运营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品牌企业形成群体规模,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先进技术与装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更加深入,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物流服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物流与石油化工、金属冶金、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速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优势逐步显现,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化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5年,网络畅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支柱性产业作用持续增强,与三次产业的协同融合更加紧密,以物流为核心的枢纽经济和供应链产业链集群高地基本形成。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现代物流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全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98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完成6564.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达1.0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全省综合运输完成货运量31.5亿吨,其中公路、铁路、水路分别完成26.7亿吨、3亿吨、1.8亿吨。公路、铁路、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0.6亿吨公里。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9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 5725万吨。全省邮政业务收入完成524.8亿元,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41.5亿件。

2.市场主体实力持续增强。全省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超过3.1万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和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分别达到44家和24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各类道路货物运输车辆125.3万辆。山东港口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完成战略重组,高速物流、佳怡物流等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物流行业先进集体。物流载体培育成效显著,济南、青岛、临沂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济南、青岛成为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山东盖家沟国际物流园、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物流园、山东佳怡物流园、山东威海国际物流园等5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网络体系持续优化。济南、青岛、临沂等核心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台、潍坊、日照等骨干物流枢纽培育步伐加快,区域物流节点加速布局,多层级物流网络体系初步建立。实施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累计建成城市快递末端公共服务站1.62万个,布放智能快件箱4.9万余组,格口数201.8万个,多元化末端配送格局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县级物流节点201个,乡镇物流节点1805个,村级物流节点20184个;全省农村快递网点6237处,乡镇快递网点实现全覆盖,村级邮乐购站点8.4万个,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邮。

4.物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物流标准化、供应链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济南等7市入选国家试点城市,试点企业托盘标准化率、带托运输率分别提高27个和20.5个百分点,物流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海尔、潍柴、齐鲁云商等企业加速产业集群供应链应用,服务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淄博、烟台、潍坊、济南、临沂等市深入开展全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试点,共同配送率达到50%以上,绿色仓库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30%以上。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家家悦集团被评为全国首批公益性农产品示范批发市场(示范零售市场)。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转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为全省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5.模式业态创新持续加速。多式联运稳步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达到4个、省级示范项目33个,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胶黄小运转”“前港后站”、鲁辽轮渡滚装联运和甩挂运输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齐鲁号”中欧班列实现统筹发展,2020年开行数量达到1506列,位居全国前列。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冷链物流示范城市农产品冷链流通损耗率下降20%。智慧物流加速升级,青岛港成功投产全球领先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云港通”电商平台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山东临工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直播电商、新零售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加速培育,认定的76家网络货运企业共整合社会车辆50.6万辆,货运量超过1亿吨。

(二)基础条件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濒临黄渤海,南北贯通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国家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东西联结黄河流域广阔腹地与东北亚经济圈,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东北亚地区活跃增长极,现代物流业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先进物流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发展需求空间巨大。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731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3:39.1:53.6。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我省作为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工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增强,高端化工、金属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248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三是外部需求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2009.4亿元,其中进口总额8954.6亿元,出口总额13054.8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其中网购保税进口22.5亿元,跨境直购出口50.4亿元。

2.物流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706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通车里程211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公路通车里程达28.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73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改造提升农村公路7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40个,港口总通过能力达9.6亿吨,集装箱航线突破300条;内河通航里程达1127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281公里。全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10个,国际(地区)定期全货机航线(不含客改货)达15条,国内航线14条。长输油气管道达1.3万公里,覆盖全省主要炼化基地、联接沿海港口的油品运输管网基本建成,天然气全面实现管道“县县通”。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冷库容量超过1100万吨,规模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新增规模超过80万吨。

3.综合支撑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物流标准化建设持续增强。制修订物流业相关标准49项,其中《物流周转箱标识与管理要求》《商贸流通单证数据元》等2项上升为国家标准,包装、托盘、周转箱、物品编码标准进一步完善。推动物流链全程“不倒托”“不倒箱”,标准托盘、周转箱等物流单元载具产量和使用率大幅提升,形成了供应链一体化托盘循环共用、“数码托盘”开放共享、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等标准化推进模式。二是物流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全省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山东阿帕被评为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企业,家家悦、新星等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形成特色优势。三是先进技术应用深入推广。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嵌入物流领域,制冷工艺向预冷、气调、超低温、速冻等多种类型发展,恒温控制运输和真空预冷技术得到有效应用。

4.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有力。二是物流行业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简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依托“单一窗口”探索建设山东口岸物流协同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进口集装箱提货单和设备交接单同步电子化流转。建立健全物流行业市场监管标准规则体系,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加快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与“互联网+监管”有效对接,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三是融资渠道更加多元。截至2020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本外币贷款余额6141.5亿元,是2015年末的2.2倍;物流领域企业共发行各类公司信用类债券230只,累计融资2714.5亿元,青岛港国际、中创物流先后上市,万泽冷链等8家物流企业挂牌新三板。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省进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新活力为物流业发展汇聚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同时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进一步增多,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发展机遇

从宏观形势看,新发展格局为物流业发展催生新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物流业开拓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省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在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协同,构建国际一流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各种有利条件集聚推动下,我省物流业必将借助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多种要素优势,促进供需有效衔接、产业融合协同、内外互济并进,形成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从空间维度看,区域一体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潜力。我省区位优势明显,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国家区域战略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未来一个时期,我省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组织协同优化,加速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物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高效配置。

从行业发展看,科技赋能为物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十四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进入整合提升新阶段,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走向成熟,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大物流新基建投资将成为大势所趋,自动化立体库、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与装备将进入高速成长期。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物流各环节系统组织智能化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方向。

2.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贸易摩擦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地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借助物流业抢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核心环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山东省看,一些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降本增效提质的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主体发展尚不充分。山东省物流企业多数规模较小,专业性不高,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具备供应链整合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物流企业较少,对整个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偏弱。二是区域发展格局仍不平衡。地域间存在“中轴强、两翼弱”“城市强、农村弱”现象,首尾两个“一公里”堵点突出,城乡物流双向互通不尽顺畅。三是运输组织水平亟待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仍存在公路占比高、网络运输能力不够强、交通方式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智慧化、数字化赋能交通物流的应用融合依然不够。四是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重要流通节点缺乏核心物流枢纽有力支撑,综合性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等设施功能亟需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存在布局建设短板,冷链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步伐不快。五是物流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偏弱。物流业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的带动效应不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和协同性不够高,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六是对物流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地方对现代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企业认识还存有误区,重建设轻运营、重引进轻培育、重设备轻技术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深化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和“十强”现代优势产业,聚焦“降本、增效、提质”总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网络布局,推动产业融合,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运行体系,集约协同、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和坚实有力、协调匹配的物流支撑体系,努力把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战略优势产业,打造创新赋能的物流经济,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新机制推动,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市场引领、政府引导,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加强政府在组织、规划、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引导推动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强化宣传、培训、指导等作用;鼓励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积极参与物流业改造提升,努力形成统筹发展合力。

2.新格局带动,开放集约发展。积极对接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构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局性谋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节点、通道、网络联通能力,完善城乡配送和区域中转分拨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物流载体集约集聚发展,以物流为着力点打造与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

3.新产业联动,融合协同发展。坚持物流业与三次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以物流为核心的供应链一体化,推动现代物流有机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农业、信息业、金融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协同,培育形成“物流+”新产业发展模式。

4.新业态拉动,绿色安全发展。着力推进传统物流业改造升级,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大力培育供应链、跨境电商、新零售、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提升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为防范和化解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5.新技术驱动,智慧创新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加大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物流要素数字化和软件智慧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着力构建海陆空统筹、全方位拓展、多层级畅通、一体化协同的物流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形成一批综合实力雄厚、专业特色突出的物流企业和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物流集群载体,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立,引领带动三次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面向全国、东连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航运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业链物流融合创新示范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运输货运量明显增加,区域集散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宗生产资料供应链、农副产品产业链等重点领域物流规模实力不断壮大,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网络体系持续优化。以物流枢纽为节点、以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以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为基础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网络功能更加突出,配置更加优化,现代化多式联运体系、高效便捷城乡配送体系和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市场竞争力更加强劲。以国家物流枢纽、骨干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载体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发挥,主体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跨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载体网络运营能力明显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品牌企业形成群体规模,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先进技术与装备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更加深入,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物流服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

──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物流与石油化工、金属冶金、商贸流通、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速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优势逐步显现,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化国际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5年,网络畅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支柱性产业作用持续增强,与三次产业的协同融合更加紧密,以物流为核心的枢纽经济和供应链产业链集群高地基本形成。


 上一条: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下一条:2021年度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申报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拓金项目策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闽ICP备13017816号-5 管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451182107
北京分公司:18310620158 湖北分公司:13868521911 福建分公司:13859199070 广东分公司:13544057743  浙江分公司:13868521911   
江西分公司:13767010828 江苏分公司:13868521911 上海分公司:13868521911 四川分公司:13868521911 甘肃分公司:13868521911
 湖南分公司:13767010828  温州分公司:13736980989 QQ:451182107
网站标签:代写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议书 企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 投资分析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分析报告 节能评估报告

闽公网安备 35040202000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