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价值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速推进全省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发改经贸〔2019〕35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三品一标”产品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2018年,水果产量1048.0万吨,蔬菜产量3979.6万吨,畜牧产品653.9万吨,水产品产量266.4万吨。农产品冷链流通的规模不断增长。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省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形成。截至2019年10月,已建成冷库容量348.5万吨,比2014年增长58%。其中,冷冻库180.4万吨、占51.8%,冷藏库110.3万吨、占31.6%,保鲜库57.8万吨、占16.6%;在建冷库172万吨;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在各类冷库中占比最高。现有冷藏车2338辆。
3.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19年10月,全省从事冷链物流相关企业59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为主。拥有云通、红星、佳惠等农产品冷链龙头企业,涌现出爱尚通程、顺丰优选等特色生鲜电商,长沙展通物流、蜀海(湖南)供应链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云通物流入围2018年全国冷链企业20强,湖南红星实业入围2018年全国农批市场冷库容量20强。医药冷链在全国有较强实力,拥有国药湖南、华润湖南、湘潭天士力、郴州凯程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康程物流等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市场培育不够。目前,我省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一般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大多数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全程冷链的溢价空间不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有效需求不足,海外冷链产品开拓不够,冷链产业市场规模较小。据统计,2019年,全省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仅14%,全口径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21%。
2.冷链设施供需矛盾突出。一是设施数量不足。人均冷库容量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二是设施质量不高。较多冷库由闲置库房或厂房改建而成,设备老旧,缺乏现代化冷库。三是设施分布不均衡。全省大部分冷库集中在长株潭和环洞庭湖地区,设施选址、规模设计、辐射范围等缺乏科学规划,肉类冷库多、果蔬冷库少,大型储藏冷库多、批发零售冷库少。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冷库建设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高,部分冷库利用率较低,个别地区气调库自建成起就处于休眠状态。产地预冷设施建设薄弱,冷链设施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省大部分冷链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大多是为满足自身冷链仓储运输需求而自建自用,第三方冷链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2019年我省入围中国冷链物流百强的企业仅1家,冷链物流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尚无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监管平台,冷链过程缺乏有效监控,断链现象普遍,“冰块+棉被”运输方式大量存在。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操作流程不规范,制度化管理缺位。
5.行业发展面临要素制约。部分地区冷链重点项目用地保障难,支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行业用电、用能成本仍然较高,冷链配送车辆进城难,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紧缺。